一葉落而知秋。
當片片落葉,打著圈在面前飛舞的時候,秋色已深了。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,“詞是可以誦讀的畫,畫則可以稱作無言的詞”。一首好詞,不在乎詞藻多華美,只在某時某刻某分撥動到了心弦,一如一幅畫能帶觀賞者入境,便是好畫。一座經(jīng)典的園林亦是一組立體的畫卷,用心處,常作神來之筆,如一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言之詞。
這樣的秋,漫步蘇州園林,吟一闋秋詞,賞一處秋景,常作無邊遐想。
蘇州與古琴的緣分頗深,園林中尤以怡園為最。從園主人顧文彬始,歷代園主,多與古琴如知音相交,傳至今日,“古琴元素”,仍是怡園一大特色。其中,石聽琴室外的那一對聽琴石,二石相對而立,形態(tài)如兩位老者,俯首聽琴,若有所思。顧文彬曾為之作銘“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。少文撫琴,眾山響應。琴固靈物,石亦非頑?!?/p>
每至秋,興之所至,也撫一曲李白的《秋風詞》。秋風清,秋月明,落葉聚還散,寒鴉棲復驚。相思相見知何日?此時此夜難為情!入我相思門,知我相思苦,長相思兮長相憶,短相思兮無窮極,早知如此絆人心,何如當初莫相識。李白在過知天命年后寫下這首詞,有人說這首詞是寫男女相思之意,也有人說是李白借喻家國之情。只是當這首詞被譜上古琴曲后,“情”之一字被深深的秋意裹挾了。
落葉聚散之時,若有緣,立于怡園聽琴石邊,聽一聽怡園古琴雅集中的一曲《秋風詞》。這聽琴石佇立已過百年,似在無聲地告訴聽琴人,時間面前,長相思也罷,短相思也罷,不過爾爾了。
秋,天空澄澈,午后的陽光如灑金一般,均勻地照在園中,不灼熱,溫溫暖暖的,不炙烤這窗木,只是給木色平添一層淺金。變換不同的站位,就像選擇一幅自己的畫,然后把這景“鑲嵌”進一扇窗欞里??梢允且环L景畫,擁有精致的畫框;也可以是一幅人物畫,某一個游客不小心走進了畫框;當然,有時候也可以是一幅抽象畫,窗欞上的冰裂紋,將天空、陽光剪成了拼圖……選一扇心儀的木窗,凝望外面的世界,此時,想起的不是東坡的豪放不羈,也不是易安晚年的凄凄戚戚,倒是“太平宰相”晏殊的那首《清平樂·金風細細》最是應景。金風細細。葉葉梧桐墜。綠酒初嘗人易醉。一枕小窗濃睡。
紫薇朱槿花殘。斜陽卻照闌干。雙燕欲歸時節(jié),銀屏昨夜微寒。不知當年耦園的佳偶是否也曾在某一個秋日午后,在某一扇窗前吟過這首詞。
枕著花香,我愿意相信他們是吟過的。如此細膩,美好,一如這耦園的窗。
蘇州園林里的“樓”是極有“分寸”的,在整個園林布局中,“樓”總是與園林的山水林木呈恰到好處的比例。尤其是臨水的“小樓”,親水而不奪水之姿,好比拙政園的倒影樓,與波形廊一并橫臥水上,與園中石、木,圍水而立,高低起伏中,形成豐富的節(jié)奏感。在整個拙政園的布局中,居于一角,不事張揚,頗有鬧中取靜的意思。
秋高氣爽的日子里,水面如鏡,仿佛復制了岸上的世界。若逢江南秋雨,進得樓中躲雨,看細密雨絲飄落在倒影之上,一時間,竟也有些分不清是小樓照影,還是影照人。直覺有萬千秋思,落筆時又不知該從何說起。想起稼軒的那首《丑奴兒·書博山道中壁》。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。愛上層樓。為賦新詞強說愁。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。欲說還休。卻道天涼好個秋。
據(jù)說倒影樓二樓曾是園主兒媳的書房,不知她是否也在某一個秋日,讀書讀得略乏時,立于窗前,凝望過這天、這水、這影,輕聲吟過這句“天涼好個秋”。倒影樓附近的桂花已經(jīng)謝了,只是秋涼之日尚在時節(jié),立于倒影樓的窗前,望一望“與誰同坐軒”,曲廊蜿蜒,水影交融,任思緒做無邊遐想,也是美事一樁。